沉降观测和基坑变形监测软件、资料编制、模板定制联系电话:18554639928(微信同号)
当前位置:沉降之家 > 沉降观测技术 > 正文

宿州学院实训大楼沉降观测及成果分析

2018-11-14 沉降观测技术

宿州学院实训大楼位于宿州市教育园区,宿州学院东校区。本工程结构为地上6层,地下1层,建筑物的整体高度(室外地面至主要屋面板的板顶)为41.90 m,框架结构。本次沉降观测严格执行规范,以固定的观测人员、仪器、路线进行现场观测,保证观测的精度。

测量过程

测量控制网的建立

为满足测量精度的要求,同时根据场地施工情况,在远离建筑物稳定牢固区域内设置4个高程基准点形成独立闭合水准网,在基点设置完成后,按照三等水准观测的技术要求在建筑物沉降观测前进行联测,验证基点稳定性。

观测点布设与测量

根据变形测量规范规定和本工程设计总说明图纸要求,框架结构的建筑应在柱的基础上设置沉降观测点,点位和点数详见综合楼点位平面示意图(图1)。

点位平面示意图

观测过程按三等水准观测地技术要求观测。观测的视线地长度均应控制在75 m以内,测量前后的视距较差不大于3.0 m,前后视距累积较差不大于6.0 m,观测时的视线应距离地面高度大于0.2 m,往返测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小于等于(n为测站数)。最后各观测点与工作基点之间应形成独立的闭合环网并均按照三等水准观测的技术要求进行观测。

在沉降观测点布设完成以后,应及时、准确测量各个点的初始值,至少测量2次,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的初始值。

观测频率和沉降稳定标准

根据变形规范要求和本工程的特点,在施工阶段,建筑物沉降观测工作自主体结构完成±0层开始,观测频率和周期根据地基与施工现场荷载波动情况而定;在竣工后运营阶段的观测频率,则应视工程地质条件和沉降速率大小而定。对于一般工程而言,建筑物进入稳定阶段的判断依据可以由沉降观测曲线的斜率和最后100 d的沉降速率判定。

沉降观测数据及成果分析

做好前期埋点、绘制工作地形图等准备工作以后。可相隔1~2个月观测一次,节省人力资源。将采集的数据运用Excel等软件进行处理,并绘制沉降观测曲线图,汇总得出此工程内主体结构的沉降量。并绘制C1点沉降观测曲线图,如图2所示。

C1点位沉降观测曲线图

由图2可知,C1点的沉降速率在2015年6月份之后十分缓慢,基本上没有发生沉降,观测末期第112 d,此点的沉降速率仅为0.004 mm·d-1,远小于0.01 mm·d-1,因此可以判定C1点位的沉降已进入稳定阶段。选择观测期第18期C1~C10建筑物观测点号的观测数据进行汇总(表2)。

第18期沉降观测数据汇总表

本次沉降观测使用DiNi03高精度水准仪,外业观测时自动记录,之后利用数据连接线及相关软件传入计算机中得出有效数据。

1)通过各测量点的结果数据和最终成果分析可以看出,此次的沉降观测精度的选择满足要求;

2)DiNi03高精度水准仪检测前后精度变化值比较稳定,可以保证沉降数据的连续使用;

3)通过以上精度分析,观测成果符合有关规定要求,观测成果真实可靠。

综上所述,宿州学院实训大楼在整个观测周期中各观测点累计沉降量的最大值为17.9 mm,累计沉降量的最小值为15.6 mm,未发生引起建筑物破坏的沉降,相邻点沉降差最大值为1.8 mm,未发生明显的不均匀沉降,观测末期第112天沉降的速率最大值为0.004 mm·d-1。结合本工程地质情况综合分析,该建筑物沉降已趋于稳定。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沉降之家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chenjiangz.com/jishu/212.html